政策法规

市教委主任周旭在重庆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发表作者: 本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11-09-25 15:31:45
  • 浏览次数:
在重庆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教委主任  周旭
(2011年9月6日)
 
同志们:
    新学年开学之际,重庆高温,推迟了几天开学,利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召开今天这个1万人参加的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和重庆市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专题部署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减负”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一个“想做好”,又“难做好”,但“必须做好”的老问题。召开今天这个会议,主要出于三个考虑,一是“减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必须面对;二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让人人成才,必须做好“减负”这篇文章;三是“减负”有利于净化教育环境,树立良好的教风、师风和学风。关于“减负提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多次发文和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山东、上海等省市已做得风生水起,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减负”工作,奇帆市长、吴刚副市长都表示大力支持。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思考、酝酿了很长时间,多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出台了“减负”十项规定。刚才,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宣读了倡议书,江北等四个区县教委、重庆七中作了很好的发言,立场鲜明,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值得期待。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认识“减负”工作的重大意义
     “减负”,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是毛主席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首次提出来的。但是,6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2年来,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没有根本解决。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将“减负”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设置一个小节专门规划。上有国家要求,下有百姓呼声,“减负”已迫在眉睫,是大势所趋。
(一)做好“减负”工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学习是人的本能,本来是一件十分愉快而有益的事情,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但是,过重课业负担让中小学生的学习“变了味”、“走了样”,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让学生伤心,家长痛心,社会揪心。
    一是抹杀了学习兴趣。被迫延长的学习时间、大本小本的辅导读物、多如牛毛的机械作业、钳制思维的周考月考,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少学生丧失了对问题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探索兴趣。
    二是影响了身心健康。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7-12岁小学生为40.89%(其中城市为48.81%,农村为32.98%),比2005年增加9.22个百分点。13-15岁初中生为67.33%(其中城市为75.94%,农村为58.74%),比2005年增加9.26个百分点;低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明显,如:7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2.17%、36.43%、24.12%、26.95%,比2005年分别增加8.71、8.76、10.56、10.32个百分点。由于教学内容过多、学习时间过长、学业负荷过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率为21.6%至32%,其中14至16岁的未成年人抑郁症患病率为4.7%。这些数字表明,学生承受了过重的学习和心理压力。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而出现极端状况的例子时有报道,比如,今年6月15日,西部某县10岁留守儿童小阳因完不成家庭作业喝农药自杀,他笔记本上记录的最后一次作业共有7项,包括:错的默写抄20遍;完成练习册、期中卷子和5单元卷子中的试题;听写1-2单元生字,错的改20遍;1-3单元“日积月累”全做;写作文“××的时候(成功、痛苦、快乐……)”;小练笔;抄数学题。小小年纪,怎能承受这样重的负担?
    三是阻碍了全面发展。学生“负担过重”,课程多、书本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大多数时间被占用,没有自由阅读和选修的空间,多方面的兴趣、能力和潜质得不到发展。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智育负担重、德体美劳育等负担轻,记忆负担重、思考负担轻,动脑负担重、动手负担轻,左脑负担重、右脑负担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毛主席曾经在谈到“减负”时指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生要有娱乐、游戏、打球、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对照今天的中小学,“减负”势在必行,不得不行,决不能因为“难”而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二)做好“减负”工作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负担过重”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不但拖累学生,也拖累教师,更拖累学校,严重影响学校改革、创新和发展。
    一是僵化了教育模式。“过重负担”背后是学校教育的功利目的——“应试”。一切为应试而学,一切为应试而教,将教育目标窄化为“考试目标”,将教育方法窄化为“应考术”,将教育对象窄化为“尖子学生”,将教育过程窄化为“做题答卷”,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模式大行其道。陶行知先生就曾对这种教育模式提出过严肃批评,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二是封堵了发展空间。学生“负担过重”,首先,教师必然“泡”在学生“补习堆”、“习题堆”、“考试堆”里,抽不出身来搞“多元发展”、“全面发展”。即使学校有很好的思路,也必将束之高阁,难以实施。其次,学校无暇顾及发展创新,办学思路、策略和行动都深陷“过重负担”之中不能自拔,为了应付检查,只有“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实实在在搞应试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空间被人为堵死了。
    三是败坏了教育风气。“过重负担”背后还有很多利益纠葛,有的出版社、书商只求谋利,编写的教辅资料与教材版本脱节,错别字连篇,粗制滥造,误人子弟;有的学校、教师为了获取图书发行费,不惜兜售教辅资料,搞“一教多本”;为了获取补课费,不惜鼓动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补课、培训和竞赛,既“劳民”又“伤财”。这不仅破坏了学校和教师的形象,也败坏了教育行业的风气。
教育要回归本质,学校要科学发展,必须过好“减负”关,从“减负”入手端正学风、教风和校风,开拓新空间、新渠道和新航向。
(三)做好“减负”工作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热切期盼
    新中国成立以来,“减负”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但就当今世情、国情、市情、社情的深刻变化来看,社会发展进步的“三个更加关注”,让“减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必要,更为迫切。
    一是更加关注学生天性。“以人为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频词,百度搜索结果为1亿个词条。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过重负担”将学生“压弯了腰”,怎能长成参天大树?其次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幸福,童年是人生美好回忆的“源头”,我们决不能为了学生所谓明天的幸福而牺牲学生当下的幸福,只有将“过重负担”减下来,学生才能去追求真正的幸福。
    二是更加关注学生能力。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知识垂手可得,能力更为重要,那种依靠“过重负担”培养出来的 “书橱”式、“解题”式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才。
   三是更加关注学生情商。一个人成功,智商固然重要,非智力因素的情商也不可忽视,并且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重要。“地球村”里,世界已经是“平”的,交往、合作与竞争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学生负担过重,像鸵鸟一样,整天将头埋进作业这个“沙堆”里,少于实践,疏于合作,良好的情商和交往能力根本培养不起来,今后将难以适应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
总之,“减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有利于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上,有利于培养出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才。我市不少学校已经在这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比如,南岸区珊瑚小学的办学理念是“珊瑚最红,孩子最亲”,他们的亲亲课堂就很有特色。人民小学艺术教育特色明显,学生石婉玉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奖,成为重庆小梅花奖第一人。
二、全面把握“减负”工作的原则要求
    全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市教委作出了“十项规定”。这“十项规定”,是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大家要逐字逐句研读,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全面贯彻落实,但是大家也不要拘泥于这“十项规定”,一定要根据“减负提质”的精神实质,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去丰富和发展。
(一)始终紧扣四个目标
     一是“减”。将“超标”的教学要求、“超限”的教学时间、“超量”的课外作业、“超重”的考试评价减下来。通过这“四个减少”,确保教学要求符合《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时间、课外作业和考试评价等符合相应的规定。
    二是“增”。“减负”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之后,也要做“加法”,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这就是辩证法!通过这“两个增加”,开设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成立相应的社团,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要强调的是,“两个增加”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能乱收费,不能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各区县要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为学校开展这些活动创造条件。市教委也将出台相应的文件政策,投入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三是“改”。改革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通过“两个改革”,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作用,真正按照规律办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四是“建”。建立“减负”督导与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一个建立”,确保“减负”工作持续推进,收到实际效果。
在这四个目标中,“减”和“增”是基本的调控目标,是治标;“改”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治本;“建”是长效的保证目标,是标本兼治的制度保障。“减”、“增”和“建”的目标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改”的目标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首先要确保短期内 “减”、“增”和“建”的目标任务完成, 接着将工作重点转向“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着力推进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两个改革,确保“减负”工作取得长期性、突破性进展,让“减负提质”有生命力。
(二)着力解决五个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随意增减课程或课时、加深课程难度的问题。比如,有的学校艺体学科虽排在课表上,但经常被挤占,有的学校将奥数等偏、难、怪题纳入考试要求。按照“减负十条规定”,我们要做到“四个开齐”、“两个确保”。“四个开齐”就是开齐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艺体学科。“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是着力解决违规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作业总量过多的问题。比如,有的学校中午午休的时候上作业辅导课,小学一二年级留家庭作业,让家长批改。按照“减负十条规定”,我们要做到“四个不得”、“三个严禁”、“三个控制”、“一个保证”。“四个不得”就是学生上午上课时间,小学不得早于8:30,中学不得早于8:00;学生下午上课时间不得早于14:00(边远山区学校可酌情调整);寄宿制初中每天晚自习时间不超过2课时, 晚自习不得上新课或集体辅导。“三个严禁”就是严禁教师“拖堂”或采取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严禁组织学生上早自习、午自习,严禁强迫走读学生上晚自习。“三个控制”就是一、二年级控制作业量,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课外作业总量原则控制在1小时以内,七至九年级每天课外作业总量原则控制在1.5小时以内。“一个保证”就是保证小学生每天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的睡眠时间。
    三是着力解决课后违规补习、滥用教辅资料的问题。比如,有的学校教师周末把学生叫到家里补课,让学生到指定书摊去买教辅读物。按照“减负十条规定”,我们要做到 “两个不得”、“两个严禁”和“一教一辅”。“两个不得”就是学校不得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不得将校舍、设施设备等租(借)给社会机构和个人举办各类补习班、培训班。“两个严禁”就是严禁在职教职工举办或者参与学生有偿补习活动,严禁组织、介绍、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有偿补习活动。“一教一辅”就是一、二年级严禁使用教辅材料,三至六年级提倡不使用教辅材料,七至九年级主要学科坚持“一教一辅”,其他学科一律不得使用教辅材料。
    四是着力解决考试次数过多、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和教师的问题。比如,有的学校不但周考月考不断,而且每次都排名,用大红纸张贴到教室醒目的位置。按照“减负十条规定”,我们要做到“三个只能”、“四个严禁”:“三个只能”就是一至六年级只能组织期末考试(考查),七至九年级只能组织期中、期末考试(考查),小学毕业考试只能由学校自主命题、自行举行;“四个严禁”就是严禁以质量抽测等名义举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全员性、全科目的学科统考或诊断性考试,严禁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下达升学人数、升学率或者其他类似指标任务,严禁以升学率、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严禁学校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
    五是着力解决学生社会实践少、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比如,有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名存实亡,课外活动很少,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按照“减负十条规定”,我们要做到“一个坚持”和“2+2发展”。“一个坚持”就是中小学每天下午课后坚持安排1节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艺术、科技、生活技能训练、礼仪训练等活动。“2+2发展”就是确保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培养一项科技爱好。
(三)正确处理六个关系
    一是“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学生“负担轻重”并不是衡量素质教育的标准。但是,学生负担过重、身心受损绝对不是素质教育。事实上,只有“减负”才能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反过来又能减轻学生负担。“减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素质教育是减负的最终归宿。“减负”就是要将那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业负担减下来,“腾龙换鸟”,增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在我看来,低年级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行为习惯和其他基本的素养,学习的面应该广一些,要求可以浅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年级,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此外,中小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是十分必要的,可增加他们知识的容量,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现实中也是可行的。
    二是“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减负”并不是不要质量,合理的学习“负担”不仅是正当的,也是必须的。“减负”也不是不提倡刻苦学习,相反,“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要倡导勤奋学习,要求每一位学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减负”只是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正如温总理所说,“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强化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辅导活动、认真组织复习和考核、认真开展教学研究等“六认真”,减负不减质;另一方面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通过“减负”获取“科学的质量”、“更高水平的质量”。这个道理一定要给学生、家长和教师讲清楚,让学生动心、家长放心、教师上心。
    三是“减负”与师资建设的关系。教学质量标准不降,学生过重负担一直减不下来,很大程度上是与教师素质有关。我们要将“减负”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一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二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把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抓上去,消除“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三要提高教师研究水平,能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扎实推进“减负”以后的素质教育。
    四是“减负”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减负”要控制考试次数,改革教育评价,但并不是说不要考试,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我们工作的着力点不应该放在“要不要考试评价”的问题上,而是要放在“要多少次考试评价”,尤其是“怎样进行考试评价”的问题上。温总理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各区县和学校都要按照“减负十条规定”,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导向的评价体系,让考试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发展为考试评价服务。
    五是“减负”与规范办学的关系。“减负”不仅是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内容,而且还牵涉其它办学行为的规范问题。我们一要以减负为着力点,加大规范办学行为的力度,从“负担过重”中发现规范办学中的问题,严肃查处整改;二要通过规范办学行为,推动“减负”,将那些制约减负的有偿家教、商业回扣、乱办班、乱收费等行为纠正过来,为学生过重负担松绑。三要在“减负”和规范办学行为中树立良好的教育行风和教育品牌,赢得家长、同行和社会的赞誉。
    六是“减负”与促进公平的关系。在“应试”尚不能根本消除的情况下,“减负”无疑是一种博弈。谁都在幻想别人“减负”,自己不“减负”;谁都在担心自己“减负”了,别人会不会“减负”。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解决“有学上”,实现教育起点公平之后,市教委推出“减负十条规定”,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对学生课程安排、作息时间、作业布置、教辅使用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只要严格执行下来,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就会建立。就重庆目前的情况而言,从学校隶属关系来看,“减负”的重点在直属中小学,直属中小学一定要成为“减负”的楷模,做好“示范”;从学校类别关系来看,“减负”的重点在小学,正如《教育规划纲要》所要求的那样,“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从学校区域关系来看,“减负”的重点在城市,要着力把城市中小学的过重负担减下来。这“三个重点”的“减负”实现了,重庆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就能获得大面积丰收,教育公平竞争的环境也将形成。
三、切实保证“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事关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千万家庭的幸福快乐,事关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既是一项教育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还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各区县教委、各学校一定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教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上来,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心协力做好“减负”各项工作。
(一)落实目标责任
    一是市教委负责全市“减负”宏观指导、政策制定和推动实施工作,重点抓好直属学校“减负”工作,督导检查各区县教委履行“减负”管理职责情况。
    二是各区县教委要将“减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减负”工作,确定“减负”分管科室和专门人员。要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减负”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将“减负”的重点放在城市,对农村学校更多地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要加大学校软硬件投入,为学校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要组织中小学校认真开展“减负”自查自纠工作,认真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减负”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三是各中小学校长是“减负”的第一责任人,要从事务圈子中跳出来,将主要精力、主要智慧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要全面清理并及时修正不符合“减负”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实施精细化管理,让学生的书包轻起来,比如,将学生的字典、水杯等留在学校,不用孩子天天背来背去。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聚焦课堂教学,将“减负”规定落实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各个环节。要推动“开放办学”,加强教育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实现“减负不减质”、“减负要提质”的目标。
(二)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素质教育评价导向制度。市教委将抓住评价这个“牛鼻子”,组织专家团队集中研究、建立一套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并在全市推广,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是建立教学活动安排备案和公示制度。各学校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要将课程安排、作息时间、教辅资料使用、考试安排、素质评价等材料报区县教委审查备案,市教委直属学校报市教委备案,并通过宣传手册、张贴栏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建立中小学生健康情况通报制度。各区县教委每年都要向社会公布各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对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下降明显的学校要专题调研、专项督办,制订干预性对策、措施,不断改善和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
    四是建立学生课业负担听证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要在每学期开学前后组织家长代表、教育专家、新闻记者等,听取意见,全面审核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并向学生、家长、社会作出“减负”承诺。
(三)加强督导检查
    一是市教委将建立“减负”专项督导检查制度,聘请学生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员等各方人士担任监督员,不定期开展“减负”明察暗访,对管理不力、辖区内多次出现“减负”违规行为的区县教委,市教委将予以通报,限期整改,跟踪督查,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二是各区县教委要设立公开举报电话、投诉电子信箱,不定期开展随访督查,经常性开展校际间互查,对违规事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情节严重的,当年评优评先、晋职晋级一票否决,责任人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情节特别严重的,校长予以免职,其他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三是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减负”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充分运用“督学”、 “督政”的重要职能,不仅要督导学校,还要督促各级政府,全面落实“减负”各项措施。
    四是市教委将委托教育评估院开展“减负”工作专项评估工作,以突击性随机测评的方式,全面检测学校“减负提质”落实情况,并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区县教委,同时抄送区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组织部门。
(四)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着力宣传 “减负”背景下狠抓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但同时要注意,“减负”工作不是只搞几个典型,做做样子,而是要整体推进,整地、整校、整班取得实效,因此,要“多做少说”或“多做不说”,不要将“减负”作为宣传的噱头,而是要通过踏踏实实的行动,将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将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下去,让全社会来评价我们工作的成绩。
    二是加大培训教研力度。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形成课堂教学智慧。各级教研机构要组织广大教研人员“两走进一贴近”,走进学校、贴近课堂,贴近师生,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研究,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向,总结推广有效教学方式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减负提质”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和服务。
    三是加大部门协作力度。教育部门要联合工商、民政、新闻出版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规范社会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严肃查处有公办学校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举办的辅导班,坚决取缔有公办学校背景的培训学校,严格禁止培训学校打着名师名校的旗号进行广告宣传。
    四是加大家校配合力度。中小学校要坚持“家访”和“召开家长会”等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尽量减少“婆婆、爷爷代理家长会”的现象。要主动与学生父母探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方法,消除他们对“减负”的不理解、不放心。要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和谐环境。
同志们,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以对学生和家长,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克服松懈和畏难情绪,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不动摇,严格管理,常抓常新,切实解决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教育“老大难”问题,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再过四天就是第27个教师节了,最后,我谨代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向全市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全市教职员工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谢谢大家!